有漏无漏 → 有漏無漏

有漏无漏 → 有漏無漏
此為有漏與無漏二者的并稱。 漏為漏泄之義, 即指煩惱。 有煩惱而輪回生死, 稱為有漏;無煩惱而能出離生死, 稱為無漏。 於各種煩惱之間, 具有互相隨增(隨順增長)關繫者, 稱為有漏法;無互相隨增關繫者, 稱為無漏法。 在四聖諦中, 苦、 集二諦是有漏法, 滅、 道二諦是無漏法。 關於有漏與無漏之分別, 世間凡夫有漏之身體, 稱為有漏身;而無漏清淨之佛身, 稱為無漏身。 又修行有漏之六行觀, 能招感人天三界的果報者, 稱為有漏道;而修行可證得涅槃道果的行法者, 稱為無漏道。 以世俗之法為對象, 所產生之智慧, 稱為有漏智;而證知四諦之理, 及見道以後的聖者之智慧, 稱為無漏智。 凡夫於見道之前所作之善, 稱為有漏善;見道以後之聖者所作的無煩惱污穢之善, 稱為無漏善。 以有漏智所作之世俗行為, 稱為有漏行;以無漏智所修之四諦觀行, 稱為無漏行。 以有漏道斷除煩惱, 稱為有漏斷;以無漏道斷除煩惱, 稱為無漏斷。 有漏行能招感人、 天等五道的有漏果, 故稱為有漏因;無漏行可證得涅槃的無漏果, 故稱為無漏因。 又凡夫因修行六行觀, 而住於四禪、 四無色定、 四無量心定等禪定中, 稱為有漏定, 或有漏禪;而聖者以無漏智所發得的禪定, 稱為無漏定禪, 此無漏定生起於無漏九地(未至定、 中間定、 四根本定、 下三無色定)中。 此外, 唯識家將佛果之淨識稱為無漏識;將未成佛以前之識, 稱為有漏識。 然第六、 第七識於初地入見道時, 即可轉識下品之智, 故亦可成為無漏識。 至於前五識與第八識, 則繫於初成佛果時, 方能轉變為無漏識。 見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五、 卷十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 работу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